第二百五十六章成为范增后,项羽有了读心术(二十二)

(二十二)

“师父,他若叛,我必杀他!”

项羽的声音犹如切冰碎玉,带着冷漠狠戾的气息。

荪歌一怔,杀了韩信?

她从未想过。

并非心软,而是她对在史书上留下惊才绝艳身影的人天然带着滤镜。

她想让光芒更加的耀眼,而不是因为她彻底被黄沙掩盖。

但,项羽的想法也没错。

千人校尉,已经是非常高的起点。

“师父,究竟是谁的骨子里更像是个英雄。”项羽眸光深深,轻叹一声。

荪歌:又是被徒弟教育的一天。

“师父,我这就命韩信前来保护师父。”

项羽留给荪歌的是一个背影,走动间盔甲映射着日光,凛冽,刺目。

接到命令的韩信,并没有觉得不妥。

虽是各地起义军会盟,但并不能杜绝别有居心的宵小之辈。

军师既是将军的师父,更是这支队伍的头脑,意义非凡。

能在会盟期间,保护军师的安全,是他的荣幸。

营帐中,荪歌假寐,项羽则是拉着韩信在热火朝天的切磋兵法。

项羽的眼眸越来越亮,脸上是不加掩饰的赞许。

韩信,乃天生的将帅之才。

若为友,二人合体,必所向披靡,横扫天下。

若为敌,那就是生死劲敌。buwu.org 梦幻小说网

如今天下人都在忌惮恐惧横空出世未遭败绩的章邯,但以他看,用兵之道,章邯不如韩信。

章邯自率领刑徒军自骊山而出的每一场战斗,无论大小,他都详详细细的加以分析。

所以,他未曾与章邯交手,但已在心中预设了千百次。

项羽看着面前这张同样年轻的脸,同样不可一世的自信,心中不由自主的涌现出了惺惺相惜之感。

无论是他,还是师父,或许终究都成不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

他们都渴望热血,渴望着英雄惜英雄。

“韩校尉将帅之才,可会觉得校尉之职大材小用?”

韩信恣意一笑“信缺的只是一个机会。”

校尉之职,只是他的起点,而非他的终点。

狂妄,但又是那么理所应当。

“韩信,你可取了字?”假寐的荪歌,蓦地开口。

项羽名籍,字羽。

韩信刷的站起来,转身拱手道“未取字。”

“那老朽便托一次大,为你取字重言,韩信,韩重言。”

“信,重言重诺。”

“可好?”

历史上,终其一生,韩信可能都没有字。

出身低微,父母早亡,未来得及为韩信取字,重言二字,是后世推断。

她不愿让韩信因叛项归刘邦而死。

韩信抬头,似惊喜,似感动,还有些不可置信。取字,一般是成人后,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所取。

他无父无母,在淮阴飘荡多年。

受过恩惠,遭过嫌弃,也经历过屈辱。

项羽沉默不言,他心知肚明,师父此举是在拉拢韩信,也是在救韩信。

在师父的教导下,他从起义之初便知,各地的起义军会暂时因反秦凝聚在一起,但大秦覆灭,注定又是大争之世。

是盟友,也是敌人。

所以,既知韩信不世之材天生将帅,那他就不可能任由韩信叛逃归于他人。

师父想居咸阳宫,想在百年后以九鼎之礼祭祀,那他就绝不能局限于诸侯的眼界。

天子,只能有一人。

或许,他也会面临举世皆敌的处境。

但,师父,叔父,一定会在的。

“重言多谢军师。”

韩信觉得,今日喜事连连。

先是被军师赏识,将军授他校尉之职。

后又与将军切磋兵法棋逢对手,对将军,他是打心底里服气。

现在,又得军师赐字。

真好!

入夏的夜晚,如水的月光见证了这一幕。

两日,倏忽而逝。

各地起义军的会盟,正式开始。

偌大的营帐中,项羽端坐主位,荪歌和项梁一左一右坐在项羽身侧。

而韩信,一身银色盔甲,腰间一柄长剑。

长身玉立,气度不凡。

会盟一开始,便有起义军的首领谈到了张楚政权的失败。

荪歌敏锐的感受到来自陈平的那道视线。

这是在等她提议立楚王室后裔为王,壮大楚国起义军的声势吗?

她就不提!

气不气!

荪歌勾勾嘴角,摆出一副温和谦虚的模样,目光平静的听着各方首领各抒己见。

无奈之下,陈平只好开口“我有一愚见,不知当讲否。”

项羽摆摆手,威仪天成“但将无妨。”

陈平心头微紧,面上却不显山不露水“张楚政权之所以覆灭,其因在于陈胜起事后,没有立楚王室的后裔为王,而是自立王。天下人觉其有私心,而不愿相从。”

“难以号令群雄,难以凝聚更高的人望,其势不能长久,难以避免覆灭。”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民间百姓耳熟能详。”

“若能及时拥立楚王室后裔为王,则更加的名正言顺,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反秦大业,众志成城,必能推翻暴秦。”

“此乃吾之愚见,见笑了。”

荪歌抿抿唇,此建议,与当年范增别无二致。

但,她不愿重走老路了。

荪歌轻笑“不知足下何人?”

陈平拱手“沛县刘公的谋士,陈平。”

荪歌皱了皱眉,打趣道“陈平?的确人如其名。”

“你的见地,也算新奇。”

“但,颇有误人之嫌。”

好吧,四舍五入这也算是在骂她自己。

毕竟,在历史上,这个提议是范增提出来的。

然后,范增敢提,项梁敢听。

陈平也忍不住变了脸色,但仍勉强克制“还请范老指教明示。”

“我年老耳不聪目不明,指教谈不上,只是想让在座的诸君一起探讨。”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诸君都是一方起义首领,都是罕见的能人志士,必能去伪存真。”

“陈平既提到张楚王政权覆灭皆因自立为王,名不正言不顺,但老朽深觉此话荒谬绝伦。”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此间耗时探讨张楚王,也是为了让起义更加平顺,吸取教训。”

“再此事上,诸君皆可畅所欲言,毕竟这也算是为起义大军做出贡献。”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