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十胜十败

袁绍说干就干,马上召集文武,决定对曹操兴兵。

田丰沮授都不建议开战,不过,袁绍一意孤行,最终还是把颜良文丑派到了黎阳,起兵十万,浩浩荡荡,消息传到许都,可把曹操吓的不轻。

“陛下,臣没想到,您在除夕夜纵论天下英雄,原来是大有深意啊。”

得知袁绍出兵,贾诩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刘协,脸上少有的露出了笑容。

因为刘协的插手,官渡之战稍稍提前了一些。

刘协道:“文和曾经提醒过朕,千万不能让曹操闲着,只要他闲下来,就会时刻不停的盯着朕,所以,朕就给他找点事情来做,反正平定南阳和徐州之后,就算不用朕出手,袁绍和曹操,很快也免不了会有一战。”

除夕夜,刘协故意把评价袁绍的问题,抛给了曹操,随后,又让人把曹操的经典评论,在邺城传播。

搞情报,搞宣传,刘协屡试不爽,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

一个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现在袁绍已经把矛头转向了曹操,刘协的压力,相应的就小了许多。

内部有吕布和刘备,外部现在又冒出来袁绍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有的曹操忙了!

过了一会,贾诩又道:“不过,以臣之见,袁绍行事缺乏魄力,出兵固然是真,更多的也仅仅只是威慑,他暂时还不会真的和曹操开战。”buhe.org 非凡小说网

刘协点了点头,“这样其实挺好,既能让曹操感受到压力,也给了他足够的准备时间,朕只是利用袁绍牵制曹操,袁绍如果果断出兵,反而战局不利于我们。”

建安五年,注定是曹操最不轻松的一年。

虽然曹操点评袁绍极为不屑,但袁绍的实力,让曹操依然感到非常忌惮。

袁绍拥有四州之地,兵多将广,粮草堆积如山,不论威望,还是实力,都在曹操之上。

曹操马上把人召集在一起,气氛着实变的非常紧张,除了几大顶尖的谋士外,其他文臣武将,全都愁眉不展,有的甚至偷偷已经给袁绍那边写信私通。

“诸位,袁绍派大将颜良文丑,兵进黎阳,我等当如何应对啊?”

曹操扫了一圈,众人的表情他尽收眼底。

面对曹操投来的目光,不少人急忙把头低下。

就像孙权在赤壁之前,面对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时一样,大部分人心里都产生了恐慌畏惧的情绪。

郭嘉和荀气度沉稳,和平常没什么两样。

“主公,陛下来了。”曹操正在议事,管家曹福推门走了进来。

曹操愣了一下,暗怪刘协来的不是时候。

曹操想了想,“这样,你们在此稍候,我去去就回。”

曹操想着干脆说几句话,先把刘协打发走,别耽误大事。

刘协这会正在前厅,曹昂、卞氏、曹丕、清河郡主都在,几人正在闲聊。

曹丕只有下午才去练剑,平时都是在家里。

当着卞氏的面,刘协不忘夸了曹丕一顿,“夫人,子桓练剑一直都很用心,进步很快,朕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就能像曹公一样,能征战沙场了。”

卞氏笑道:“都是陛下从旁指点督促,子桓还小,别说和曹公相比,就比子修也相差甚远,还望陛下日后严厉教导他。”

曹昂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反而还夸赞道:“子桓资质好,进步快,我只不过是虚长了几岁罢了,将来子桓长大了,剑法一定比我厉害。”

曹昂从小就深受丁夫人的熏陶,与人无争,更不会针对家人,他是真心希望弟弟能越来越好。

却哪里料到,卞氏早早的就给曹丕灌输了把他当做竞争对手的想法。

清河郡主也不说话,一直偷眼时不时的看向刘协。

刘协举止沉稳,谈吐文雅,人也长得俊朗英挺,身上完美的继承了王美人的漂亮基因,一举一动都散发着让青春少女为之倾倒沉醉的魅力。

不一会,脚步声响起,曹操来了。

“陛下,你今日怎么得闲来我府上了?”曹操问的很直接,想着赶紧把刘协打发走,好商议军情。

刘协道:“曹公,朕听说袁绍出兵了,朕特意过来看看,曹公可有应对之策?”

曹操耐着性子回道:“陛下勿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臣一定尽快拿出对策。”

刘协点了点头,“这用兵打仗,朕自知也帮不上什么忙,朕今日来此,只是想着说一下朕的看法。”

“敢问陛下有何高见?”曹操多少来了点兴趣。

刘协道:“朕觉得,面对袁绍,曹公优势还是很多的,在朕看来曹公有十胜,袁绍有十败!”

曹操吃惊的瞪大了眼睛,“陛下,敢问臣有哪十胜?袁绍有哪十败?”

其实建安二年,郭嘉就已经提出了十胜十败!

但是,郭嘉说归说,这是曹操和郭嘉私下里谈论的,非常机密。

曹操从来都没有告诉过别人,郭嘉也不会到处乱说,可是突然听到刘协这么说,曹操大为惊讶。

刘协清了清嗓子,说道:“朕此番过来,就是想告诉曹公,不必有何顾虑,朕以为,

袁绍繁礼多仪,曹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袁绍虽是一方霸主,却以下犯上,曹公乃朕之股肱,帮朕平定天下,此义胜也;

袁绍以宽济宽,法度不严,军令法度形同虚设,曹公治军森严,治政有序,将士用命,文武齐心,此治胜也;

袁绍外宽内忌,用人多疑,所重用的大多是亲戚子弟,而曹公用人无疑,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此度胜也;

袁绍好谋无断,优柔寡断,曹公行事果断,能随机应变,此谋胜也;

袁绍沽名钓誉,虚有其表,身边多是敷衍应付之徒,反而刚烈直言劝谏的得不到重视,曹公以诚待人,胸怀若谷,愿意采纳忠言,此德胜也;

袁绍看到的,才会顾虑到,看不到的,却不予理会,只做表面文章,缺乏大局观。曹公事无巨细,都能重视,此仁胜也!

袁绍君臣不和,大臣各自争权,不乏奸佞陷害同僚之徒,文武并不齐心,谗言惑乱,曹公处事公平,用人得当,上下齐心,三军用命,此明胜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