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勇太皓冒死觐见

太皓褪去戏服,洗净铅华,昔日那个英勇无畏的江湖侠士形象逐渐浮现。他身穿一袭素朴的布衣,脸部线条分明,眸光深邃如星,全身上下散发着沉稳刚毅的气息。他脚步匆匆,沿着金砖玉阶直奔紫宸殿,心中怀揣着事关天下苍生的秘密与使命。

紫宸殿大门庄严矗立,铜钉映日,兽首衔环,显得格外肃穆。太皓在殿门外止步,恭敬地跪下,静待传唤,他知道,这一刻的沉默与忍耐,也许将决定无数人的命运。

正当太皓默默祈祷之时,一道熟悉的倩影出现在视线之中。青鸾公主不知何时已悄然回归,她身着翠绿霓裳,步履轻盈,犹如月下仙子翩然而至,径直步入紫宸殿。太皓心中微震,暗忖青鸾公主若在场,自己将很难禀报实情。

正当太皓膝盖触及冰冷的石板地面,体内一股豪情与忧虑交织的情感涌动时,一阵清脆而悠扬的声音从紫宸殿内传出。一名身着明黄服饰的太监缓步走出殿门,其声音犹如晨钟暮鼓,响彻在寂静的庭院之中:“宣太皓觐见!”

闻此言,太皓心念电转,瞬息间已摒弃所有杂念,从容起身,迈开坚实的步伐,一步一步踏入那座蕴藏着权力与智慧的紫宸殿。殿门在他身后轰然关闭,仿佛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彻底隔离在外。

宽敞明亮的议事厅内,长襄女皇慵懒地斜倚在镶满珍珠翡翠的床榻之上,手中握着一只白瓷茶盏,温润的茶香萦绕在空中,与她周身散发出的帝王威严形成鲜明对比。青鸾公主则姿态优雅地立于女皇身旁,她的眸光在太皓走入殿内的一刹那,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与关心。

太皓稳步向前,躬身行礼,声音洪亮而坚定:“草民太皓,参见女皇陛下!”

长襄女皇微微抬眸,目光如炬,淡淡道:“免礼。”

太皓闻言,遂挺直腰杆,郑重答道:“谢陛下!”

长襄女皇端坐于龙榻之上,华盖之下,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太皓,略带感慨地道:“太皓,岁月荏苒,朕记得那年为了邀请你出山,不惜亲赴武荣城,谁知你却始终未曾答应。今日你却擅自入宫,看来是有些重要的事情要向朕陈述。究竟是何等大事,竟让你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来见朕?”

太皓听罢,目光坚定,微微欠身,朗声道:“回陛下,草民今日冒昧进宫,确实是有一桩关乎天下苍生生死存亡的大事亟需启奏。近年来,各地频遭天灾人祸,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田园荒芜,粮食短缺,苛捐杂税更是日益加重,导致民不聊生,哀鸿遍野。草民斗胆,请陛下体恤民间疾苦,减轻赋税,广开粮仓,救济受难的黎民百姓。”

太皓在提到此事时,有意无意地看向站在一旁的青鸾公主,她那清澈如泉的眼眸中似乎也闪过一丝忧虑。他犹豫片刻,揣测着是否应当将更多的隐秘全盘托出,毕竟此事一旦牵涉更深,只怕会触动更多复杂的权谋争斗。

然而,长襄女皇仿佛洞察了他的心思,微微一笑,对着太皓温和地说道:“太皓,不必顾虑,这位是朕的女儿,青鸾公主。她也是心怀百姓之人,你有何难言之隐,但说无妨,你千里迢迢进宫,定是有必须要朕知道的事。”

青鸾公主柳眉微蹙,眸光流转,显然对太皓的说法持有疑虑。她轻启朱唇,声音如玉珠落盘,既显尊贵又不失柔美:“原来你就是太皓,你所说的天下民不聊生,可有什么凭证?还是听信了传言?”

太皓不卑不亢,挺直身躯,一双眸子犹如黑夜星辰,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答道:“草民所言,非道听途说,乃是亲身历行于市井乡村,亲眼见证了百姓们的困苦生活,他们的哀愁与无助,草民深深烙印在心。”

长襄女皇听着太皓的回答,脸上浮现出淡淡的疲倦与无奈,她沉吟片刻,转向青鸾公主询问:“青鸾,近来各地呈上的奏折中,可有关于民生艰难的具体记载?”

青鸾公主秀眉微蹙,低头回应:“陛下,朝中大小事务繁忙,奏折均由各部大臣处理,女儿并不具体负责此类事宜。”

长襄女皇喟然长叹,指尖轻轻抚过床榻边缘,语气中夹杂着深深的忧虑与自责:“朕这些年疾病缠身,无力细致处理朝政,以致于国事日渐疏离,连咱们国家真实的面貌都模糊不清了。”

青鸾公主见状,试图为母皇分忧,她娓娓道来:“陛下,据女儿推测,太皓所言未必就是事实。为查证真相,不如传唤负责接收各地奏折的官员,让他们详细汇报情况。”

长襄女皇闻之,目光顿时锐利起来,她果断下令:“传令宰相都童,即刻进宫面圣,朕要听听他对此事的看法。”

在等待都童宰相到来的这段时间里,紫宸殿内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息。此时,一名身手矫健的太监悄然入场,他手中捧着一只晶莹剔透的白瓷碗,碗中盛满了一碗黑褐色的汤药,药香浓郁,却透着几分苦涩。他步步趋近长襄女皇,声音低沉而恭敬:“陛下,您的药已熬好,请您及时服用。”

长襄女皇并未因当前的紧张局面而忽视了自己的病情,她微微抬手,接过了那碗药。只见她面不改色,一仰脖,顷刻间便将那碗药液一饮而尽,那泰然自若的举止,恰似一位肩负江山社稷的女中豪杰,即使面对疾病的困扰,也能毫不动摇。

时光在凝重的空气中流淌,仅仅过了半个时辰,只听得紫宸殿外一阵匆忙的脚步声,紧接着,都童宰相的身影赫然出现在殿门口。他身穿一袭素色官袍,神色庄重,快步走进殿内,对着长襄女皇拱手施礼:“微臣都童参见陛下。”

长襄女皇收起刚才的严肃表情,转而展现出一副平易近人的模样,她询问道:“都童爱卿,近来朕听说有地方奏折上报,称国家民不聊生,此事属实否?”

都童宰相听闻,眉头微皱,深思熟虑后,坦诚回应:“回陛下,自从去年朝廷调整分工,奏折的接收工作已不再由微臣负责,而是改由枢密院副使柳烟痕大人接手,具体情况,还需询问柳烟痕大人方可得知。”

长襄女皇凤目圆瞪,眉梢间凝聚着不满与疑惑,声音中带着威严与不解:“都童爱卿,你身为一国宰相,如此重要的职责竟然交给了他人,朕看你是越来越不明事理了!”

都童闻此言,顿时汗如雨下,惶恐地低下头,躬身辩解道:“回陛下,这确实是您当初的旨意。一年前,您因病体欠安,特命柳烟痕大人协理政务,其中便包括奏折的接收与初步处置,微臣不敢擅专,一切都依照陛下的安排行事。”

青鸾公主适时轻移莲步,靠近母亲耳边低语道:“陛下,您忘了么?那时您时常头晕乏力,的确让柳烟痕大人帮您批阅奏折,以免耽误国事。”

太皓闻此,深感朝纲紊乱,痛心疾首,他挺身而出,朗声道:“陛下,如今朝廷内外,许多官员职责混淆,无法各尽其职,以致百姓疾苦无人问津。草民恳请陛下查明真相,惩治那些欺上瞒下的蛀虫,尽快恢复正常的朝廷秩序,以解天下苍生之困。”

长襄女皇闻此言,气极反笑,猛然一掌重重拍在龙榻扶手上,震得殿内金器共鸣,发出嗡嗡回响。她厉声质问太皓:“大胆太皓,你区区一介平民,竟敢指摘朝廷混乱,你可知其中详情?何处混乱了,你说来听听!”

太皓双目炯炯,眉宇间流露出深深的忧虑与决然,他慷慨陈词:“回陛下,草民行走江湖,所见所闻,皆是百姓在饥饿与困苦中挣扎,甚至有人卖儿鬻女,只为糊口度日。至于北方突厥汗国,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不断集结兵马,意图蚕食我东方帝国疆域,这已是江湖与边关人人皆知的事实。而今朝廷中枢,宰相大人都失去了实际的决策之权,朝廷内外人心惶惶,权柄旁落,这样的朝廷岂能不说是陷入了混乱?倘若长此以往,国家必将风雨飘摇,濒临覆灭的边缘。”

长襄女皇听闻此言,秀眉微蹙,神色复杂地审视着太皓,似乎在掂量他话语的真实性。她喃喃自问:“真有那么多事吗?朕虽久居深宫,但也从未放松对国家的治理,怎会酿成如此局面?”

都童宰相闻言,面色凝重地点点头,证实道:“回陛下,太皓大人所言并非虚言,朝廷现状确实堪忧,微臣也曾多次上书提及,但因种种原因,未能直达圣听。”

青鸾公主闻此,娇躯微颤,杏眼圆睁,反驳道:“你们两个休得信口雌黄,如今我国国泰民安,各地繁荣兴盛,哪有你们说的那般惨淡?”

长襄女皇脸色阴晴不定,她最关心的是北方边疆的战事,追问:“北方突厥汗国觊觎我国已久,企图挑起战端之事,为何至今为止,朕未收到边境大将军少灵的任何奏报?”

太皓沉痛地回答:“回陛下,少灵将军已被贬谪至边陲会川城,其处境艰难,无法将实情上达天听。”

长襄女皇闻听青鸾公主的话,冷笑一声,那笑容中蕴含着深深的失望与无奈,她冷冷道:“青鸾,朕的国家竟至于此,真的是如此不堪吗?朕以为自己虽病体缠身,却仍能把握乾坤,如今看来,竟是错估了这宫墙内外的形势。”

青鸾公主见母亲脸色严峻,心中亦是五味杂陈,她无奈地承认道:“陛下,骠骑大将军少灵,的确被贬到了偏远的会川城任职。”

正当此时,一名身形矫健的太监疾步而来,恭敬禀报:“陛下,禁军统领寒月箫已在殿外恭候多时,等待护卫陛下。”

长襄女皇闻听,面露不悦,挥手道:“告诉他,朕今日暂不需要他陪伴,让他退下吧。”那名太监领命而去,殿内又恢复了之前的静谧。

长襄女皇敛去冷笑,面色凝重,声音中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朕身为东方帝国的女皇,竟对麾下重臣的贬谪之事毫不知情,此等荒诞之事,朕决不允许再次发生!”

青鸾公主见母亲情绪激动,忍不住劝慰道:“陛下,您确实太过操劳,身体疲惫,急需调养,一些琐碎之事,可以暂时放下。”

长襄女皇目光坚毅,不为所动,她微微咳嗽了一声,语气中却满载决心:“朕固然身染沉疴,精力衰弱,但朕还未到撒手人寰的地步。明日清晨,朕要重启早朝,所有朝中官员必须上朝,一一呈上各自的奏本,朕要亲眼看看,朕的东方帝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话音落下,整个紫宸殿内仿佛笼罩在一股肃杀的气氛中,预示着一场针对朝廷弊端的雷霆风暴即将来临。

离开皇宫那森严壁垒的朱红大门,沐浴在皎洁月色之下,都童宰相侧首看向并肩而行的太皓,眼中闪烁着钦佩与担忧交织的光芒,沉声道:“太皓大人,你今日一番肺腑之言,竟唤醒了长襄女皇,迫使她重启久违的早朝,可谓具有扭转乾坤之能。这种手段,这份胆识,实在令人佩服不已。”

太皓闻言,却是一脸平静,眼中燃烧着坚定的火焰,他叹息道:“我之所以上书直言,不过是抱着赴死之心,揭露现实,为的是天下黎民百姓能有安宁之日,而非图一时之誉。”

都童微微颔首,面上闪过一抹苦笑,他深知今日之举,不仅让长襄女皇震惊,同时也得罪了众多权贵势力。他低声提醒道:“太皓大人,今日之事虽让我们心中的正义得以伸张,但只怕已经给自己招来了不小的麻烦。那寒月箫、柳烟痕兄弟两个掌控朝政,党羽众多;再加上青鸾公主,他们必然不会善罢甘休。不过,我都童虽出身文人,但为了国家大义,哪怕面临死亡威胁,亦无所畏惧。但太皓大人你行事还需万分小心,他们定会对你痛下杀手。”

太皓听罢,傲骨挺立,目光如炬,毅然回应道:“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为了江湖正道,纵使前方荆棘遍布,凶险万分,我太皓亦无惧任何报复。我只相信,只要心怀仁德,秉承侠义,即使面对强权,也能屹立不倒,破浪前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