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来人上蜂窝煤求追读

得益于曹利用这根搅屎棍,承明殿议政,最终结果是不了了之。

廷议结束,曹利用黑着脸,气呼呼的向着宫外疾行而去。

看到这一幕,钱惟演的心底生出了一丝悔意。

这一次,怕是弄巧成拙了。

本来,他是想借机提醒一下曹利用,他想着,等曹利用冷静下来,估计还会念着他的情。

但现在嘛。

估计是没那个机会了。

武夫就是武夫,连是非好歹都分不清!

与此同时,丁谓同样是一肚子闷气。

王曾小儿,当真是不知所谓!

不过是有一个好岳父而已,如今竟然连他这个宰相都不放在眼里。

好!

好得很!

此时,丁谓已经打定主意,日后定要好好给王曾上上眼药,最好是将王曾给贬出京师。

另一边,亲眼看了一场廷议大戏,赵祯也收获了不少重要信息。

这朝堂,是散装的。

不过,他暂时不准备拨动朝堂,相比于这个,眼下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

这场雪,下的太大了。

京中百姓,尤其是底层百姓,受灾的人,只怕不少。

他得做点什么。

“士良,你过来。”

回到延庆殿,赵祯第一时间召来了小黄门阎士良。

听到召唤,阎士良连忙小步疾行来到赵祯跟前,毕恭毕敬的行了一个揖礼。

“官家。”

“你可知,京中木柴、木炭、石炭(煤)各价几何?”

“小的……小的……”

阎士良不知所措的愣在原地,半天也没能憋出一句话。

这等事,他怎会知道?

赵祯见状暗暗摇头,这个轮值时长两年半的小秘书,有点不行啊,而后他摆了摆手。

“你出宫一趟,去碳行了解一下价钱。”

“快去快回。”

“是,小的谨遵圣喻。”

听到这话,阎士良如蒙大赦,先是慢慢退出了内间,刚一到外间,他立刻拔腿就跑。

赵祯打听木柴、木炭、石炭的价格,主要是为了了解一下市场行情。

东京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一直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经过历代开发,开封府周边的林地已经很少了。

并且,东京又是一座人口近百万的巨城,仅凭东京周边的林地,根本无法供应全城人的生活。

位于河东路的太行山脉是东京最重要的木材供应地之一。

另外,各地的上供,也是重要来源。

但以宋代的运力,从外地而来的木材,价格可不便宜。

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所用燃料多以秸秆为主,偶尔也会从市面上买一点木柴。

至于,木炭,那是万万不会用的。

东京的底层老百姓,取暖基本是以石炭为主。

河东路(今山西大部),河北路的磁州(邯郸磁县)、相州(鹤壁)、怀州(焦作)都是重要的煤炭产地。

燃料紧缺的事,不仅老百姓关心,北宋朝廷也很关心。

到了隆冬时节,天子要是想起燃料紧缺问题,偶尔也会免除石炭的税收。

一般而言,石炭的税率是每驮(大约一石)抽十斤,税率略低于十税一。

(宋制一石=,即118.4斤)注1

石炭免税政策,无疑增加了行商贩卖石炭的积极性,故此,东京城内基本已经普及了石炭。

石炭,耐烧,价格又便宜,老百姓当然用脚投票,至于烟味刺鼻的问题,那都不是事。

便宜才是硬道理!

趁着阎士良打听价格的功夫,赵祯来到桌案前,开始画起了草图。

不一会儿,一个满是蜂窝状的煤饼就跃然纸上。

后世大行其道蜂窝煤,就此诞生。

相比于传统煤饼,蜂窝煤更耐烧,也更容易引燃,当然,以北宋的生产力水平,肯定没法生产出和后世一样的蜂窝煤。

各种助燃剂,想都别想。

不过,土也土的办法,用易燃的秸秆加黏土,再加煤粉,一起捏合而成,应该是没问题的。

东京地下不缺黏土,秸秆类的易燃物,原料也很容易搜集。

而煤和土的具体比例,赵祯记不太清了。

先试试91。

然后八二、七三等等,最终找出一个最佳比例。

画完蜂窝煤,赵祯又画起了制作煤饼的工具,以及最重要的配套工具回风炉。

半个时辰过去,赵祯放下毛笔,揉了揉酸胀的手腕。

这时,耳边忽然传来一道熟悉的声音。

“六哥,这是什么?”

刘娥面露好奇的看向了眼前的稿纸。

听到这声音,赵祯猛然发现,刘娥不知何时已经站到了桌案旁边,并且看样子已经来了好一会了。

“大娘娘。”

赵祯连忙给刘娥行了一礼。

“我……”

刘娥摇了摇头,打断了赵祯的告罪:“六哥,你且先和大娘娘说说,纸上的东西是何物?”

“这个啊。”

赵祯看了一眼稿纸:“大娘娘,这东西是我向爹爹求来的。”

“大雪苦寒,京中百姓度日艰难,我便想着,有没有办法让百姓用上更好用的煤饼。”

“然后我就像爹爹祷告。”

“后来,爹爹就把这些东西传给我了。”

“大娘娘你看,这是跟蜂窝一样的煤饼,其名‘蜂窝煤’,煤饼中间的孔道让煤饼更易燃。

另外,煤饼的制作是以部分黏土,再加部分引燃物以及煤粉制成。

和纯煤饼相比,这种蜂窝煤成本更低,且更耐烧。”

“耐烧?”

刘娥眉宇间满是不解,煤饼少了,还能更耐烧?

这是什么道理?

是空气!

因为加了空气!

这话,赵祯当然不能直接告诉刘娥,解释空气,太复杂。

“对!”

随后,赵祯换了一种方式解释。

“更耐烧,爹爹说中间的孔道让燃烧面更多,如此一来,煤饼的燃烧会更彻底,不会烧到一半就突然熄火。”

说着,赵祯指了指稿纸上的煤球炉剖面图。

“还有,烧蜂窝煤,必须配这种炉子。”

“大娘娘,我想让后苑造作所先行试制,如效果卓群,再令诸司颁行天下。”

后苑造作所是皇室御用的手工业作坊,内廷及皇室婚娶所需物品,大多都由造作所负责督造。

尽管造作所的工匠人数不多,仅有两三百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下辖七十二个作坊,面面俱到。

并且,能够进入宫中奉职的,无一不是能工巧匠。

“林尚宫,去将毛昌达找来。”

刘娥点头了点头,先给林尚宫下了一道指令,然后又伸手摸了摸赵祯的脑袋。

“六哥爱民之意,发于天心。”

“天下幸甚!”

“万民幸甚!”

言谈间,刘娥又看了图纸一眼。

这东西如果功成,绝对是一件利民的大好事。

‘倘若成了,又该以什么名义颁行?’

以先帝的名义?

不妥。

以自己的名义?

想了想,刘娥当即否定了这个吓人的念头。

举头三尺有神明!

这东西,很可能是先帝为官家养名用的。

此等功劳,她可不敢强占!

思来想去,也只有以官家的名义颁行了。

————————————

注1:宋代的度量衡,各个时期的克重都有变化,且不同地区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比较混乱。

文中是按照嘉佑时期的标准算的,嘉佑年间一斤=640克,宋初一斤应该是680克左右,而到了神宗熙宁年间,一斤又=625克。

关于换算方式,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也就是一石=92.5宋斤

换算:一石=640*92.5=59200g=(数学不太好,没算错吧?)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