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那是我的钱二合一

次日。

政事堂。

两府大臣以及三司使李士衡,齐聚一堂,今日集议的主题本是‘河北路’的军粮问题。

谁知,集议尚未结束,太后忽然传来一道手书,令两府大臣及三司,商讨什么‘摊丁入亩’的事。

骤然听到这个词,在场的大臣们都很懵。

什么叫‘摊丁入亩’?

丁谓理财有术,他的反应最快,没等阎文应详细解释,他就猜到了‘摊丁入亩’的含义。

丁,肯定是指丁税。

丁税并入田税?

一想到这种可能,丁谓暗暗皱起了眉头。

一般而言,国朝只在东南诸路征收丁税,虽然他也是南方人,但丁氏好歹也是官户,丁税,还征不到品官之家头上。(注1)

所以,他从未在意过丁税。

但若是摊丁入亩,丁氏名下本该免丁税的田地,是不是要额外缴纳一笔变相的‘身丁’钱?

那本该是他的钱!

凭什么额外交一笔钱?

思虑间,阎文应的宣读也迎来了尾声。

“……太后旨意,摊丁入亩之具体细则,由两府、三司集体商讨。”

听到这段话,丁谓立刻压下了心中的不满。

既然是由他们商讨细则,那便有了操作空间。

传诏结束,阎文应也没有多留,对着在场的诸臣施了一礼,他便匆匆离开了政事堂。

这边,阎文应一走,丁谓立马恢复了首相作派,只见他目光一转,看向了三司使李士衡,直接点名。

“李总计,京中诸司现存粮草,可够调派之用?”

听到丁谓喊自己‘总计’,李士衡表面上依旧淡然处之,但心里却有一丝不悦。

自己好歹也是太平兴国年间的进士,作为官场前辈,丁谓甚至不愿喊他一声‘计相’?

真是得志便猖狂!

不过,不高兴归不高兴,该回答的,李士衡还是会回答。

“城东十二仓,现存漕粮,倒是充足,然,转运漕粮的夫役,却是捉襟见肘。”

丁谓微微点头,而后环视一圈。

“既如此,老夫提议商人‘入便’河北,以助军粮,诸位怎么看?”

话音刚落,丁谓的铁杆,参知政事任中正率先表态。

“下官附议!”

紧接着,次相冯拯也跟着表态。

“军情如火,老夫也赞同便籴。”

作为骑墙专家,在这等‘小事’上,冯拯当然不会同丁谓唱反调。

反正,便不便籴,都和他没有关系。

旋即,丁谓直接无视了王曾,目光投向了曹利用,语气亲切道。

“曹枢相?”

丁谓语气的变化,令曹利用很是受用,但见他轻抚浓须,淡淡地点了点头。

“便籴,乃常例,自无不可。”

曹利用的发言刚刚结束,丁谓也懒得征询其他人的意见,当场拍板。

“既如此,那便依曹枢相之意,于河北路‘便籴’。”

坐在丁谓右手边的王曾,全程一言未发,眼看丁谓直接定下了便籴一事,他也没有任何反对的意思。

便籴,也是王曾想要看到的,何须反对?

另一边的枢密副使张士逊、钱惟演,也是不动如山,丝毫没有被无视后的不满。

半晌,仍旧无人表示反对,丁谓满意的点了点头,而后直接开启了下一项议题。

“接下来便议一议摊丁入亩。”

“去岁,三司总计,天下户八百七十余万,丁口一千三百九十余万。”(注2)

“东南诸路,人多地狭,身丁钱、丁盐钱、丁绢等税,折扣总额,大约三百余万贯。”

“如若摊丁入亩,每亩该取多少?”

“另,其他诸路,是否也需摊丁入亩?”

关于摊丁入亩,丁谓没有直接表露个人的倾向,其实,是否摊丁入亩,他不是很在意。

他只在意‘官户’,也就是丁氏名下的田地,要不要摊丁入亩。

“丁税,杂变之赋也。”

沉默已久的王曾,不再沉默,直接表达了个人意见。

“正如太后所言,此东南之伪政。”

“咸平年间,淮南转运副使陈道卿(靖)曾上言,昔年,伪朝于夏税、正税外,仍有沿征钱物。”

“杂变之赋(苛捐杂税),零零总总,共计十六项。”

“东南之民,苦伪朝之弊政,久矣!”

“人民受弊,盗贼必盛。”

“盗贼盛,则干戈不止,干戈不止,则州县不宁,州县不宁,则农桑失业,农桑失业,则国食无所出。”

“东南之地,每岁输六百万石漕粮,为国之粮仓也。”

“公卿之所食,皆仰东南之民赋。”

“是以,摊丁入亩,当是善政,德政也,一如两税之制替换均田之制。”

“赋税不再取于丁口,而取于田亩之多寡。”

“此后,贫弱之家,田业稀少者,再无丁口之忧。”

一旁,听完王曾的发言,丁谓心中不由冷笑一声。

冠冕堂皇!

你王曾赞同摊丁入亩,真的是为了百姓?

表面上打着百姓的幌子,内里还不是为了支持章得象?

前不久,章得象前往东南六路赴任,这一次,他的主要任务是‘改良稻种’,推广占城稻。

但对于那些愚民而言,想要劝他们改换稻种,哪有那么容易?

真那么容易,推广稻种一事,也不会拖延到今天!

然而,摊丁入亩若是得以推行,章得象携‘德政’之功,入东南六路,届时,改换稻种的阻力,定然会大大减小。

念及至此,丁谓悄悄向任中正使了個眼色。

任中正收到提示,连忙拱手道。

“王参政之言,某,深表赞同。”

“然,地有常产,民有定赋。”

“农,民本也。”

“民,国本也。”

“夏秋两税,自有定例。国朝上承尧舜之道,每石别输一斗,如于两税之中,额外加纳,岂不是动摇圣政之基?”

听到这般‘诡辩’,王曾差点气急而笑。

十税一,确是古制。

但农税是不是十税一,任中正会不清楚吗?

在座的诸公,哪个不清楚?

国朝在两税之外,仍有科配、和买、身丁、支移、折变,这些难道不是百姓承担?

当然,王曾也没有吹捧古制的意思。

倘若真的将其他杂变之赋全部取消,财不足用,国家必生动乱。

毕竟,国朝有群敌环伺之危,陕西、河北诸路的驻军,缺不得,也少不得。

任中正前脚刚刚质问完王曾,后脚,李士衡忽然声援道。

“身丁之税,确为弊民之政,如两广地区,不问有无田产,岁纳丁钱,以补常赋。”

“去岁,广东路,岁收现钱四十余万贯,其中丁钱十之有五,因丁税之弊,两广之地,民多止育两子,其后,不问男女,皆溺杀之。”

“此,实为人伦惨剧!”

李士衡的突然反水,不仅惊呆了丁谓、曹利用等人,连稳坐钓鱼台的冯拯,也大感意外。

什么情况?

冯拯看了一眼李士衡,又用眼角的余光瞧了一眼丁谓。

好端端的,李士衡怎么帮王曾说起话来了?

前些日子,丁谓和王曾已然撕破脸了,这时候站队王曾?

真是奇哉,怪哉。

其实,李士衡赞同‘摊丁入亩’的理由很简单。

一来,他是小小地报复一下丁谓,教教对方,要懂得尊重老前辈。

二来嘛,李士衡当初因为父亲违法的缘故,差点被夺了官,虽然后来遇到大赦,免去了牢狱之灾。

但,彼时,若不是寇准举荐,他也走不到今天。

前些日子,寇准忽然被加了使相衔,并知西京留守。

这份诏命,意味深长。

尽管李士衡不知内里,但稍微结一份善缘,总归没错。

最后,也就是第三点,李士衡主要是自己考虑。

丁税,绵延千年,如果丁税真能取消,作为推动者之一,绝对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此一来,也能稍微挽救一下他那糟糕的名声。

一旁,枢密副使张士逊从思绪中回过神来。

“计相之言,确属实情。”

“大中祥符年间,下官任江南西路转运使、广东转运使期间,也曾听说过类似的惨剧。”

“山中风土多食糜,两儿只肯育一儿,只缘人穷怕饥死,可悲可吊有如此!”

吟完这半阙诗,张士逊面带悲悯道。

“如遇灾年,穷困之家,男多则杀其男,女多则杀其女。”

“伪朝之政,可谓遗毒无穷也!”

“东南之民,亦是皇宋子民,今国家奄有万国,六十余年矣,国朝之圣德,当披泽东南。”

张士逊的发言结束,都堂之内沉默了很久。

就连丁谓也生出了几分恻隐之心,入仕之初,丁谓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好青年。

如果不是如此,单凭文辞,丁谓又何以得到王禹偁、寇准等人的盛赞?

然而,丁谓的怜悯仅仅只持续了片刻,现在的他,已然不是当年的他,他的热血,早已流干了。

数息后,丁谓毫不避讳地点了钱惟演的名。

“钱枢副,吴越之地乃钱氏之祖地,如在东南地区推行摊丁入亩,是助益更多,还是弊病更多?”

眼看着被点了名,钱惟演即使不想掺和进去,也不得不表示一下态度,只见他双手交叉道。

“是助民,还是弊民,下官不敢妄言,下官以为,需审时视之。”

“太平兴国年间,王司谏(永)任两浙转运使,重新厘定两浙路赋税。”

“王司谏分民田为两等,中田一亩,夏税纳钱四文四分,秋税别输新米八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下田一亩,夏税纳钱三文三分,秋税别输新米七升四合。”

“而今,两税虽别有增益,然,总体仍是十取其一。”

“诚如诸位相公所言,身丁钱,确为病民之政。”

“如若推行摊丁入亩,当因地因时,不宜增赋太多。”

说到这里时,钱惟演的脸上或多或少带了几分尴尬之色,毕竟,他是吴越王室出身。

而吴越王朝,也就是众人口中的‘伪朝’。

当着满朝重臣的面,亲自承认先祖之过,脸皮再厚的人,也禁不住脸红。

丁谓微微点头,而后目光一转,例行问了问冯拯。

“冯相,你怎么看?”

“伪制,确实当废。”

冯拯一如既往地选择了随大流,其实,他觉得这个问题是白问的。

既然太后已经定下了‘伪朝之政’的基调,在公开场合,谁会主动反对?

怎么?

想要拥护伪朝之政?

退一步而言,即便要反对摊丁入亩,也该让旁人出头。

随着众人相继表明态度,丁谓也明白了一件事。

两府之中,没有傻子,不出意外的话,这项政策,马上便要提上日程了。

不过,临到最后,他还是征求了曹利用的意见。

“曹枢相,可有高见?”

曹利用语气淡然道:“武侯曾言,用兵之道,贵在人和,老夫虽不闻民政,然,道理总归是相通的。”

“老夫觉得,钱副枢之言,甚是妥当。”

丁谓拱手道:“曹枢相之见,可谓一针见血,老夫,亦是如此认为!”

自从和王曾‘开战’之后,丁谓亟需援手,曹利用就是他努力争取的对象。

虽然他们俩个曾经合作过,但此一时,彼一时,那时的他们,只是有着共同的敌人。

他们的联盟,并不稳固。

正因为如此,在今天的集议过程中,丁谓才会给足了面子,事事都顺着曹利用。

少顷,丁谓做了最后的总结。

“丁口之赋,百姓岁输身丁钱米,实为流弊也。”

“结合诸公之言,老夫以为,废除伪朝之旧政,当为大势之所趋。”

“然,湖、广、闽、浙等地,民多而地狭,摊丁入亩,该取多少为宜?”

“形势户与贫弱之家,是否该一视同仁?”

“另,广东路别无所产,酒稅、商税几近于无,如蠲免身丁钱,赋不足用,又当如何?”

“欲粟者,须务时而耕,欲治者,须因势利导。”

“凡此种种,仍需细细计较。”

话说到一半,丁谓朝着李士衡行了一个叉手礼。

“此事,须得劳烦李总计。”

“还请李总计回到衙门之后,召集三司各部,调阅各路各州之帐籍,因时因地,定下一个恰当的丁税之数。”

“待来日,我等再另行讨论。”

“诸公,以为如何?”

丁谓的发言刚刚结束,任中正又一次附和。

“相公此言,实为老成谋国之言,下官附议!”

在场的其他人,也紧随其后地表达了赞同。

摊丁入亩,涉及的不是一州一路,而是东南诸路,涉及的人口,也不是一家一姓,而是千家万姓。

道一句事关民本,也不过为。

国事非儿戏,似这等重大朝政事务,怎能三言两句而断?

依照以前的政务处理流程,便是商议个一年半载,也不足为奇。

——————————

注1:宋初,官户是否减免身丁钱,未见具体记载,《宋会要辑稿·身丁》开篇就是高宗建炎三年。

不过,宋徽宗大观三年有记载,上舍上等学生,役法可特别优待,形同官户。

这条规定中,内舍生,能免除支移、身丁。

宋初两浙路的身丁钱,大概是一百六十文左右,比吴越时期,大概低了两倍多一点。

这钱,相较而言,不算太多,官户减免,也不算太大的特权,所以,文中写的是官户免丁钱。(如有错漏,还请指正)

注2:一千多万指的的是丁口,即20-60的成年男性,老幼妇,不在统计之类,如果按照一户5口人的话,此时全国人口大概在4000多万,还算合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