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长公主府。
往台城领了恩旨的桓温回到府中,将桓熙唤来身边,动容道:
“委屈你担此恶名。”
桓冲此前回到京口,并未有所隐瞒,将桓熙的举动一一禀明桓温,桓温大为感动。
桓熙摇头道:
“我与父亲休戚相关,只要父亲如意,孩儿受些委屈又有何妨。”
说着,桓熙疑惑道:
“不知母亲去了何处,怎地不见她与父亲一同回府。”
“她留在台城,要去寻何相的麻烦。”
桓温解释道,说罢,父子二人相视而笑。
台城,尚书台。
汉代,尚书台隶属于少府,自三国以来,逐步成为全国政务的总汇,曹操掌权之时,荀彧就是以尚书令的身份,居中持重。
何充为录尚书事,平素都在尚书台中办公,只是这位总领庶政,东晋实际意义上的宰相,今日却遇到了麻烦事。
司马兴男怒气冲冲的来到尚书台,一手指着何充,一手叉腰怒骂:
“老奴!安敢欺辱我家熙儿!”
何充自知理亏,不敢还嘴,他又哪能料到,自己不过是与亲信的一句戏言,居然这么快就给人传出去了。
正当何充唾面自干的时候,褚蒜子闻讯,匆匆赶来劝和,司马兴男怒气难消:
“太后,你来评评理,这老奴说我家熙儿是豚犬,熙儿是我所生,他是豚犬,我又是什么!生下我的父皇、母后又是什么!与我同父同母的二位先帝又是什么!这老奴明着是在说我家熙儿,实际却在辱骂先帝,着实该杀!”
何充听得两眼发黑,他知道这位南康长公主自小刁蛮任性,哪知道嫁人十几年,都生养了几个孩子,依旧不改这火爆脾气。
好在褚蒜子也不会真的因为司马兴男这番话,去怪罪何充不敬先帝,她好声好气将司马兴男劝下,司马兴男看在太后的面子上,才对何充恶狠狠的道:
“年老眼花,不识我家麒麟子,就不要学别人品评人物!”
说罢,与褚蒜子告辞,扬长而去。
只留下褚蒜子无奈摇头,她虽然只有二十二岁,但毕竟也是做母亲的,自然能理解大姑子为何这般生气。
在背后说人儿子蠢如猪狗,搁谁,谁不急眼。
褚蒜子对何充道:
“何相今后还是要谨言慎行,莫要落人口舌。”
何充唉声叹气的答应一声,对司马兴男的冒犯却是无可奈何,谁让人家身份贵重,还占着理。
司马兴男回到府中,将桓熙唤来,语重心长道:
“儿呀,你得给为娘争口气,莫要叫人看轻了。”
桓熙宽慰道:
“母亲尽管放心,世人如今讥我、讽我,且看将来,他们会发现,自己才是那被人愚弄的豚犬。”
司马兴男极为受用,她笑道:
“不错,等去了荆州,再让他们好好瞧瞧我儿的本事。”
莫说桓熙是故意为之,就算他真的愚不可及,在司马兴男眼里,那也是她无可挑剔的儿子。
屋外有人轻咳,打断二人叙话,司马兴男见是桓温,没好气地道:
“没见我与熙儿在说话,你来作甚!”
桓温干笑一声,说道:
“彦叔来了建康,我带熙儿去见一见他。”
桓温所言彦叔,正是徐州司马、广陵相袁乔,是桓温最为倚重的心腹,他匆匆向母亲请辞。
见桓熙这般急切,司马兴男只得放走了他。
父子二人走在回廊里,桓温突然叹道:
“熙儿,记住为父的话,往后娶妻,相貌、家世都不重要,还得是温柔娴淑。
家里已经有你母亲,若你再娶一个刁蛮妻子进门,她们婆媳之间寸步不让,我们父子俩也得跟着受罪。”
瞧着桓温英雄气短的模样,桓熙深表同情。
突然,身后有奴婢尊称夫人,桓温后背一凉,他提心吊胆的回头看去,只见是自己二弟桓云的妻子,不由松了口气。
见桓熙在旁忍俊不禁,桓温恼羞成怒,狠狠瞪他一眼,桓熙只得憋起了笑,桓温辩解道:
“我并不是害怕伱母亲,只是敬重她,不想与她争执,影响了家中的和睦。”
“啊,对对对,父亲所言极是。”
桓熙点头如捣蒜,但语气有些敷衍。
实际上,司马兴男行事很有分寸,她虽然脾气泼辣,甚至不许桓温纳妾,但在外人面前,却总会给足桓温脸面。
有什么脾气,也是在内宅关起门来发泄,绝不会在桓温的属官面前,对他颐指气使、呼来喝去。
“怎地,你不相信?”
桓温斜他一眼,桓熙赶忙道:
“父亲是庾公、何相都敬重的英雄,又怎会惧怕一妇人,不过是男主外,女主内,母亲要管着一大家子的奴婢,父亲不愿她争执,也是在维护母亲在家奴面前的威严。”
桓温笑道:
“没错,吾儿所言,正是为父心中所想。”
桓熙也不点破他,惧内不算什么,人家杨坚就算当了皇帝,不也一样怕老婆,甚至偷尝禁果被独孤皇后发现,一刀杀了宫女,杨坚也只能负气离宫出走。
父子二人来到前厅,袁乔早已在厅中等候。
面对下属,桓温则是另一番模样,往主位上一坐,一股英雄气扑面而来。
袁乔躬身见礼,桓温颔首道:
“无需多礼,彦叔旅途劳顿,今日特意将你唤来,是要与彦叔引见一人。”
说着,桓温唤道:
“熙儿,还不快快上前见礼。”
侍立在桓温身后的桓熙答应一声,向袁乔行礼道:
“小子桓熙,字伯道,见过叔父。”
袁乔早已经注意到了桓温身后的少年,虽说桓熙过去被养在内宅,很少见客,但以袁乔与桓温的关系,还是同桓熙有过数面之缘,只是不曾交谈。
今日桓温这般隆重的为他引见,不由让袁乔想起了何充那句评语。
桓温正色道:
“我能出镇荆州,熙儿出力甚多,至于坊间传闻,叔彦无需理会。”
袁乔恍然,不由得对桓熙另眼相看,他回礼道:
“在下袁乔,见过公子。”
桓温为桓熙介绍道:
“彦叔此前担任广陵相,此去荆州,出任江夏相、建武将军,督江夏、随、义阳三郡军事。”
桓熙上前一步,不顾袁乔的诧异,紧紧握住了他的手,朗声笑道
“我常听父亲称赞袁公,一直有心结交您这位谋主,奈何父亲认为我年少不能任事,将我约束在后宅,今日能与袁公相识,不枉此生。”
桓熙的热情让袁乔受宠若惊,他并未怀疑桓温是否在桓熙面前称赞过自己,毕竟桓温向来都是对他委以重任,谋主一词,名副其实。
早在桓温担任辅国将军之时,就曾邀请袁乔作为他的司马,只是袁乔当时并未接受。
此后桓温出镇徐州,再邀袁乔入幕,袁乔这才应征,为司马,拜广陵相,可谓是桓温幕府的第一属官。
从袁乔将在荆州担任的官职,也能看出桓温有多倚重他。
袁乔不知道桓熙说的是真是假,但桓温又哪能不清楚他是在胡诌。
当初,因为桓熙资质平平,他不曾与桓熙谈起过公事。
但今日桓熙待人接物的作派,还是让桓温不由暗自点头,显然,桓温对他的做法满意至极。
将桓熙介绍给谋主袁乔,既表明了桓温对袁乔的信任,也预示着桓熙今后将参与到荆州军政大事的筹划之中。
袁乔离开桓府的时候,回头看了眼门内,不仅感叹道:
“何相以桓郎为豚犬,果真是年老智昏。”
受了恩旨,领了告身的桓温并没有急于往荆州赴任,他还得留在建康一些时日,招揽贤才。
虽然有不少徐州属官,会追随桓温前往荆州,但荆州作为重镇,并非侨置徐州的弹丸之地,这么些人手,显然是不够的。
桓温在建康逗留数日,将许多名士揽至麾下,其中最让桓熙关注的,便是陈郡谢氏的谢奕。
谢奕与桓温在尚未出仕之前,就是好友,为布衣之交。
在桓温为徐州刺史期间,谢奕为扬州晋陵郡太守,二人虽然辖区相近,却刻意保持距离,并没有多少往来。
直到桓温接受荆州刺史一职,与谢奕的交往再度频繁起来。
谢奕二弟谢据的妻子王氏见状,断言:桓安西(桓温)是要将晋陵(谢奕)带去荆州。
果不其然,桓温很快向朝廷请旨,改任谢奕安西将军府司马,并且得到了朝廷的允许。
而桓熙之所以关注谢奕,倒也简单,谢奕三弟名叫谢安,而谢奕有一双子女,在后世同样小有名气。
其女名叫谢道韫,其子名叫谢玄。
后人皆以王谢并称,但此时的陈郡谢氏,尚未全面兴起
桓熙听从其父桓温的叮嘱,在去到荆州之前,不轻易在人前展露智慧,故而还是以愚笨之态示人。
但也有例外,桓熙以其父桓温的名帖,将一人请来长公主府。
那人年纪不大,至少比这些时日往来于府上的名士们要小了许多,仅有十九岁。
“郗公子,我家主人就在屋中等候,还请进屋一叙。”
郗超不疑有假,迈步踏入屋中。
厢房窗户紧闭,光线昏暗,但郗超看得真切,主位之上,并非荆州刺史桓温,而是一名锦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