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风波骤起求追读

御史台。

望着堆满桌案的公文,御史中丞薛映不由揉了揉太阳穴,他今年已经七十出头。

人生七十古来稀,按照周礼,像他这样的老臣,都该致仕了。

七十是致仕之年,薛映本来打算今年致仕,但好巧不巧,赶上大行皇帝丧礼,他的退休计划,只得被迫推迟。

最近几天,他既要忙着丧葬礼事,又要兼顾本台司事,连续的高强度上值,薛映只觉得精力不够用。

‘再等等吧,熬过这段时间,就能退休了。’

闭目休息了一会儿,薛映睁开眼眸,开始伏案工作,积压的公事,该处理的赶紧处理。

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上至天子,下至朝臣,内外百事,皆在监察范围之内,大事廷辩,小事则上疏纠察弹劾。

唐制,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但到了宋朝,御史大夫只作为重臣的加官,御史中丞就是御史台真正的一把手。

约莫小半个时辰后,薛映看到一份章疏时,忽然愣住了。

监察御史刘平,弹劾枢密院直学士李及,低价购买民田?

如果只是普通的买卖纠纷,薛映多半会维护一下李及,毕竟,他们两个是同年。

但此事涉及先帝修陵一事。

事关重大,薛映不能,也不敢独断。(注1)

眼瞅着就快退休了,他可不能在这个时候翻车。

仔仔细细的看完这份奏疏,薛映嗅到了阴谋的味道。

修建皇陵侵占的民田,依制当由朝廷出钱赎买,花的是公家的钱,李及完全没必要压低价格。

‘老朋友,你这回怕是被人下套了。’

不出意外,多半是丁谓干的。

前几日,王曾和丁谓当庭激辩的事,薛映是有所耳闻的,看到他们两个对上,他很意外。

王曾是他的连襟,对方是什么性子,他稍微知道一点。

值此之际,丁谓权势正盛,正确的做法是避其锋芒,过去这一年多,王曾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但最近这段时间,突然就变了。

如果换做是前几年,薛映或许会问一问王曾,但现在,他一个快退休的老头子,何必掺和进云谲波诡的党争?

现在的他,别无所求,只想平安落地。

“来人。”

随着一声令下,一名吏员疾步走入了厅内。

“见过中丞。”

薛映微微点头,指了指桌案左手边的奏疏。

“将这些奏疏转呈通进司。”

“是。”

待到书吏离去,薛映又唤来自己的亲随,虽然他不打算参与此事,但通通气还是能做的。

李及好歹也是他的同年,连提醒都不提醒,他实在是良心难安。

然而,薛映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所作所为,全在某些人的注视下。

一看到薛映的亲随走出衙门,立刻就有人跟了上去。

亲随的一举一动,全被记录在案。

傍晚时分。

开封府的天空是灰扑扑的,成片成片的乌云近乎铺满了天际,但相比于阴沉沉的天气,丁谓心中的阴云却消散了不少。

布局了小十天,计划终于成功。

剩下的,只待收网!

‘李及啊,李及,你终究还是上套了。’

根据眼线回报,薛映已经将奏疏送到了通进银台司,丁谓特地嘱咐祖士衡,那份弹劾李及的奏疏,务必尽快呈入禁中。

一旦太后看到那份奏疏,李及肯定完了。

为先帝修陵是何等的大事,竟然出现了‘弊民’之事,这简直是损害先帝的圣名啊。

往重了说是大不敬,往轻了说是失职!

不论太后做出哪种决断,李及的差遣必然保不住了。

李及现在的差遣是‘勾当三班院’,负责管理全国的基层武官,虽然本朝以文臣为尊。

但基层武官的数量十分庞大,勾当三班院的职责很重,其影响力不容小觑。

而三班院,历来是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党的后花园,前几任长官分别是周起、王曙、王曾、李维等人。

这群人或是寇准的人,或是李沆的人。

对于这块大肥肉,丁谓早就想染指了。

可惜,李及为人很谨慎,此前,丁谓一直没有抓到对方的把柄。

眼瞅着计划即将功成,在回府的路上,丁谓情不自禁的在心中哼起了小曲。

只是,有一件事,丁谓还没想好。

御史中丞薛映,该怎么处理?

对方给李及通风报信,这是‘严重’的失职行为。

如果强行追究,把薛映拉下马,也不是问题。

但此事,丁谓还要好好斟酌斟酌。

一个快退休的糟老头子,有必要招惹吗?

困兽,有如猛虎也。

况且,即便他想追究薛映,宫里的太后,恐怕也不会同意。

染指三班院,还不够?

还要剑指御史台?

以太后的聪颖,若是堪破了这一点,到时候很可能弄巧成拙。

不美。

不美。

因此,思虑片刻后,丁谓决定放过薛映。

当然。

自己放薛映一马的事,也得让薛映知晓。

施恩于人,结果旁人却不知道,岂不是白折腾一回?

另一边。

祖士衡没有辜负丁谓的殷切‘期望’,赶在宫门落锁前,那份弹劾李及的奏疏就被送到了崇徽殿。

例行拜祭完先帝,刘娥回到殿中,看着堆积如山的奏疏,哪怕她觉得很累,还是坐到了桌案前。

或许,这就是独揽朝纲的代价吧。

刘娥执掌朝纲已经有几年了,所以,她看奏疏的速度很快,一些不重要的事,她只是大抵浏览一遍,然后便画押通行。

没过多久,她就翻到了弹劾李及的奏疏。

当她看到奏疏中的内容,顿时脸色一寒。

18顷地,只值36万钱?

200文一亩地?

纵使这些田地全是荒田,也不该是200文。

李及的脑子是被狗吃了吗?

无能!

如果不是宫门落锁了,刘娥恨不得立刻下发手诏,直接免了李及的差事。

此举,无异于抹黑先帝!

“来人!”

听到这满是怒气的声音,阎文应硬着头皮往前移了一步。

“娘娘。”

“将这份奏疏送去延庆殿!”

“臣谨遵!”

————————————

注1:唐制,宰相因御史权责过重,设下限制,台官奏事,必须先转呈御史中丞、大夫。

宋初沿此制,到了乾兴元年(1022)十一月,刘筠任御史中丞,上书往后台官奏事,可直送通进司。

此后,台官言事,无需得到御史台长官的首肯,可独立奏事。

书中的时间节点,独立奏事还没成定制。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